当前位置:主页 > 武汉新闻网 > 新闻 > 正文

至诚无息 博厚悠远——中联重科卅年的笃定前行与精神内力

2022-10-31 来源:新华财经 责任编辑:xbq001 点击:

分享到:

"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这是"四书"之一《中庸》中描述的将"诚"做到极致的状态:诚则长久,长久则广博深厚,广博深厚则高大光明。作为国内从事高新技术装备研发制造,一直以产品和技术说话的"实打实"的龙头企业,中联重科从中汲提了"至诚无息 博厚悠远"八个字,作为企业的核心文化理念,可谓是恰如其分、相得益彰。

在过去的三十年,中联重科经历了高速发展期也经历了行业低谷期,但它一直坚持推进改革、创新,积累了强大的核心竞争力,正不断推进智能、绿色、数字驱动,追求高质量健康发展。三十年来,中联重科诚于改革、诚于创新、诚于市场、诚于社会,始终坚持以"至诚无息 博厚悠远"的"诚文化"为原点,践行"诚信、执着、包容、担当"的价值理念和"技术是根,产品是本"的创新理念,秉承"思想构筑未来"的品牌核心理念,向世界一流企业的目标笃定前行。

中联重科麓谷工业园产品展示坪(中联重科供图)

"不息则久,久则征"

"至诚无息"意指极端真诚是没有止息的。在中联重科,对于科技创新和产品开发,表现出了"极端真诚"且"没有止息".正如中联重科副总裁、总工程师付玲所言:"创新思想是融在中联重科血脉里的一种基因。"

工程机械行业在2012年经历发展高峰后,2013年调整进入低谷期。当时的中联重科也面临一些问题,决策层提出此时更要加大研发投入,潜下心来练内功,把产品和技术扎得更深,期待在下一个行业和市场高峰来临时具备准确把握机遇的能力。

此时,中联重科提出了用极致思维做产品的理念,启动产品4.0工程。付玲说,"极致,就是要做细、做深、做透。产品创新的极致思维,已深刻融入研发技术的每一个关键点,这是中联重科人做事做产品做技术的一种精神、态度。"

如何激发研发人员的潜力?中联重科有一套自己的办法——研发激励平台。科研人员在研发产品的时候,就像种苹果树,只要它在市场上销售了,研发人员就有一定的分成比例。有了这样的激励机制,研发人员不仅有了充足的技术创新动力,而且十分关注技术应用于产品的实际价值。

为了激励研发人员练好内功,中联重科2013年制定了一个比较高的分成比例。不少企业都有类似的研发激励机制,但很少企业能坚持执行下去,而在中联重科,已执行了近十年。

"在行业低谷时期定的激励标准,那时我们的塔机只有几十亿元营业额,如今已是百亿级,但激励标准也没变。"付玲说,"我们不怕科技人员拿多,所以这几年的技术也发展得比较快。在这种激励机制下,中联重科用型谱优化、模块化设计、智能化研究打造拳头产品,大幅提升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生命力。"

"不息则久,久则征"意指没有止息就会保持长久,保持长久就会显露出来。

"技术创新是创造企业价值的源泉。"三十年来,中联重科人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中联重科副总裁孙昌军介绍,从国家级研究院孵化而来的中联重科,每10名员工中约有3人从事技术研发。三十年锚定技术创新不放松,中联重科先后主导、参与制修订500多项国家、行业和团体标准,19项国际标准。

2021年,中联重科的研发费用为38.65亿元,同比上升15.56%.中联重科先后攻克了一批机、电、液关键技术和智能化、无人化、新能源化、新材料等前沿技术,研制了镂空臂架轻量化智能泵车、5G远程操控塔机、无人驾驶联合收获机等9款全球首创产品;推出8大系列、60多款新能源产品;400余款智能化产品,加速推动单机智能向人机协同、机群协同、智慧工地转变。

如今,中联重科建立了国际融合创新、顶层自主创新、买断整合创新等多层次技术创新模式,致力于将横向技术联盟、基础共性技术研究、产品应用开发、上下游纵向联合开发融合在一起,达成了"1+1>2"的效果。

付玲介绍说,国际融合创新模式的典型代表就是,2008年中联重科收购世界第三大混凝土机械制造企业意大利CIFA.通过购后的技术融合,2012年推出了101米的臂架泵车,融合应用了CIFA的碳纤维技术;2021年推出了自主创新的碳纤维臂架技术。应用了这些技术的产品如今都是行业标杆产品。

顶层自主创新模式对于中联重科也十分重要。中联重科已拥有8个国家级科研创新平台,主要在做关键共性基础技术、前沿技术的相关研究。与之并行的是由技术创新平台和产品创新平台组成的企业级创新平台集群。近年来,中联重科的研发投入强度超6%,得益于科技创新体系的有效运转,企业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次、国家专利金奖3次,累计申请专利13318件,专利综合实力位居工程机械行业首位。

买断整合创新模式的最佳成果体现在中联重科的塔机产品上。中联重科在塔机产品研发中融合了2011年购入的德国JOST平头塔系列产品全套技术。通过买断吸收并整合创新,中联重科的平头塔机技术水平跃进了五年。

正因有至诚的态度、长久的坚持,有良好的激励机制、完备的创新体系,中联重科发挥科研基因的作用,凝聚出强大的科技竞争力。

"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

作为从国家级科研院所孵化而来的企业,中联重科在持之以恒紧抓技术创新的同时,勇当改革先锋,先后经历了科技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

1999年进行股份制改造,2000年实现A股上市;2005年中联重科前身长沙建机院启动改制,2007年实现整体上市;2010年登陆港交所,实现资本国际化……随着改制"三部曲"的完成,中联重科从一家传统国有企业,改革成为融汇国有、骨干员工和社会公众等多元股权的混合所有制企业。

显露出来就会悠远,悠远就会广博深厚。得益于体制机制改革释放出来的巨大活力,中联重科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广博",经营业绩也日渐"深厚".

中联重科副总裁郭学红表示,这两年疫情叠加经济结构调整及房地产影响,工程机械制造行业进入不景气周期。对于中联重科而言,三十年发展到今天,需要有新的产业板块补充。事实上,中联重科近几年已在聚焦主业的同时发力多元布局,逐步形成了工程机械、智能农机+智慧农业、新材料三大板块。

在深耕主业上,中联重科将发力点放在了聚焦细分市场做稳做深做透,工程起重机械、混凝土机械、建筑起重机械等主导产品的技术优势和市场竞争力持续增强。30吨及以上汽车起重机销量居行业第一,大吨位汽车起重机同比增长超过30%,超大吨位履带起重机国内市场份额位居行业第一;建筑起重机械销售规模稳居全球第一;长臂架泵车、车载泵、搅拌站市场份额稳居行业第一;搅拌车轻量化产品优势凸显,市场份额位居行业前三。

在新兴板块上的投入也已成效初显。2021年,中联重科实现营业收入671.31亿元,同比增长3.11%.其中,高空作业机械、土方机械、新型建筑材料、农业机械和智慧农业等新兴板块占中联重科的营业收入比例已超过20%,同比提升近6个百分点。

进军农业机械和智慧农业板块,既是一家企业的投资方向选择,也是一家企业的责任担当。"中国人的饭碗要端在自己手里。我们不能用传统的方式去端,所以中联重科要像做工业一样,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物联等新技术去打造新平台,去做现代农业。"郭学红说,"中联智慧农业沅江基地通过收集数据,以算法做出农事决策,比传统农耕亩均增产15.4%.我们认为智能农机和智慧农业是大有前途的。"

从大局看,在体制机制改革上的率先垂范、在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上的责任担当;从企业看,拓展了更大更广阔的空间,获得了更多更强劲的动力。获益于这种双赢,中联重科 "国家队"的责任感持续彰显。

"博厚则高明"

广博深厚就会高大光明。近年来,中联重科主动顺应时代变革、积极布局全球市场,正在迎来高质量健康发展的"高大光明".

从卡特彼勒、小松等国际工程机械行业巨头的发展经验来看,国际化是成为全球一流工程机械企业的必由之路。近年来中联重科按照"做主、做深、做透"的理念,通过并购、建厂、合资等多种方式持续"走出去",加强市场拓展与服务,加快生产基地建设,建立海外研发中心,深度参与国际标准建设,持续深化国际化布局。

最近几年,中联重科持续推进海外生产基地拓展升级,以本地化员工深耕市场,通过整合当地的研发生产资源和属地化营运模式,优化金融服务方案和物流解决方案,提供满足当地市场需求的优质设备,海外市场持续提升。

中联重科负责海外业务的副总裁王永祥表示,2021年是中联重科海外业务战略发展"元年",企业的境外收入同比增长51.05%,海外大单频出,出口持续增长,塔机、高空作业机械等产品海外销量再创新高。研发中心、生产基地、市场网络、服务体系遍布全球125个国家和地区,产品覆盖七大洲130余个国家和地区,在全球建立30多个子公司和10个生产基地,境外的本地化员工将超过2000人。

曾经,海外工程机械市场多由欧美日韩企业占据。如今,中国工程机械经过三十年发展,产业升级与产品竞争力提升非常明显,从2021年全球工程机械行业50强榜单来看,我国工程机械企业在50强企业中的销售总占比从上一年度的17.7%增至24.9%,首次超过美国排名第一。

我国工程机械行业的长足发展,正是中国供应链优势的典型代表。同样性能或者性能更好的工程机械产品,中国产品竞争优势明显。近两年中国工程机械在海外市场上的高速增长,一方面是由于海外疫情之后经济复苏对工程机械的需求增加,更主要的原因是中国产品竞争优势的持续增强,得到了海外客户的青睐。

《中国工程机械》杂志发布的2021全球起重机制造商10强排行榜单显示,中联重科以53.45亿美元的起重机销售额位居全球第一,同比增长68.05%;中联重科的履带式起重机入选工信部发布的第五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混凝土泵车入选第六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中联重科拥有行业独有的碳纤维复合材料臂架系列泵车及其关键技术、大长重比混凝土泵车及其关键技术,混凝土泵车近三年销量保持全球"数一数二";与土耳其签订2000吨级履带起重机出口订单,成为我国突破全球高端履带起重机市场的一大标志;2021年以来,中联重科高空作业平台产品已交付70余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量持续攀升……

"一旦我们进入海外市场,让客户有机会了解中国制造的工程机械之后,就会很快在当地市场扩散,如东南亚、中东、拉美、非洲等市场,我们的市场份额会持续扩张。"王永祥信心满满地说,"对全球市场的分析显示,中国工程机械在海外的拓展至少可以保持5-10年的增长。中联重科将持续加大对海外人财物的投入。根据规划,我们要在未来三年里实现海外业务每年50%以上的增长,未来五年的海外业务发展将具有高增长韧性与确定性。"

2022年有望成为中联重科国际化发展的里程碑:预计首次实现海外业务收入过百亿元。一步一个脚印地稳步走向全球,中联重科的国际范越来越足。

"思想构筑未来"

历经卅年笃定前行,站在高质量发展新台阶的中联重科人,已将目光投向远方,用思想构筑未来,必将更博厚、更高明、更悠远。

过去、现在、未来,创新永远是中联重科发展的第一动力。如今的中联重科提出用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引领融合创新,站上高质量发展的新台阶:围绕装备制造业进行相关多元化发展;将中联智慧产业城建设成为全球领先的智能制造生产基地;将数字化融入企业运营的全链条、贯穿企业管理的全流程;实施海外业务战略,成为全球领先的国际化工程机械企业。

未来五年,中联重科将在"做主、做深、做透"原则下,继续走"科技产业化、产业科技化"的发展道路,聚焦主业,放眼全球,致力于成为工程机械行业的领导者、全球资源的高效整合者、国家战略实施的坚定践行者。

面向未来,中联重科将以中联智慧产业城为核心载体,打造行业引领型企业。

对于中联智慧产业城,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描绘的蓝图是"面向未来、引领20年",按照全球顶尖标准,建成全球领先的高效之厂、生态之园、智慧之城。

占地面积超过万亩、总投资约千亿元的中联智慧产业城项目位于长沙高新区,将集聚中联重科在长沙市内五大园区的成熟装备制造产业,以及新增的战略新兴产业和关键零部件产业,打造"看得见的智慧"和"看不见的智慧"相融合的智慧产业城。

根据规划,中联智慧产业城将汇聚8个全球领先的灯塔工厂、300条智能产线,600多项产线专利技术,1个国际标准秘书处。建成后将成为全球规模最大、品种最全的工程机械综合产业基地,生产效率大幅提升:每30分钟可下线1台混凝土泵车,每18分钟可下线1台起重机,每7.5分钟可下线一台高空作业平台产品,每6分钟可下线一台挖掘机。

如今,中联智慧产业城已进入"边建设边投产"阶段,总部研发大楼顺利封顶,首开区挖掘机械智慧园实现全线投产,"挖掘机械智能制造示范工厂"项目入选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揭榜单位。整个项目达产后,预计年总产值超1000亿元,创造劳动就业岗位3万个以上,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年收入500亿元以上。

面向未来,中联重科将加速实现全流程数字化转型,以思想之力打造未来企业。

通过全价值链数字化运营、智能排产、工业AI、数字孪生、全流程智能物流、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平台等多维度结合,中联智慧产业城将成为"有感知、会思考"的智慧工厂。还将持续加强数字化赋能工具的投入,整合上下游资源,提供更优质服务,在实现自身集聚发展的同时在上下游协同方面带来显着效益,引领产业发展。

通过端对端拉通企业的研、产、供、销,加速对传统的组织模式、业务模式和商业模式进行颠覆性创新和重塑。基于管理、营销、服务、金融等核心业务场景,中联重科正在打造工业底蕴与数字技术相结合、万人万物互联互通的数字产品、数字管理、数字经济。

面向未来,实施战略布局,中联重科努力成为高效整合全球资源的国际一流企业。

到今年年底,中联重科将实现在全球各大核心战略市场建立海外综合性销售、服务、金融平台;打造区域本地化的航空港,以专业的本地化团队经营高效的本地化法人实体;支持国内的产能转移和国际市场的拓展等三大目标。

2023-2025年,中联重科将升级海外大区,使之成为含制造、研发、销售、服务、金融等一体化全方位的区域中心,初步建成产销研一体的区域中联,通过深耕细作新兴市场、整合全球研发资源、资本切入产业链条等方式,根据全球资源完成境外七个区域中联的布局。到2025年,海外收入将占中联重科总营收的三分之一,国际化指数将达到30%,形成除中国区以外的七个海外区域性中联,基本完成全球化战略布局。(胡柳)


Copyright © 2002-2018 武汉新闻网 版权所有      邮箱: